金笺凝墨寄初心:张瑞图晚年行楷《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》赏析
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,明崇祯十一年(1638年)张瑞图所书《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》册页,堪称晚明书法史上的点睛之作。这册金笺行楷共7开,每开仅20.4×13cm的方寸之间,既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许,更彰显着书家独辟蹊径的艺术追求,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
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,明崇祯十一年(1638年)张瑞图所书《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》册页,堪称晚明书法史上的点睛之作。这册金笺行楷共7开,每开仅20.4×13cm的方寸之间,既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许,更彰显着书家独辟蹊径的艺术追求,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
晚明书法革新浪潮中,张瑞图以“奇崛险绝”的笔墨挣脱传统桎梏,与董其昌的温润典雅形成鲜明对比。他作于天启七年(1627)的《行楷心经轴》,纸本材质,纵124.2厘米、横30.2厘米,现藏于上海博物馆,是其将行楷笔法与禅意精神相融的经典之作。这幅作品既保留楷书的端
写“秀”字行楷,需在灵动中藏雅致:上半部分“禾”的撇画要轻盈飘逸,如禾苗迎风微摆,横画略向右上倾斜,收笔轻顿;下半部分“乃”的横折折折钩要圆润连贯,似水流婉转,撇画舒展却不拖沓,整体笔画间牵丝自然,疏密得当,尽显温婉秀逸之态。
赵孟頫的《东铭》行楷,堪称书法史上“雅劲兼修”的神作,其笔锋圆转流润、结体端庄匀称,既藏晋唐法度,又显灵动气韵,让人见之直呼“笔能‘写活’纸,字可醉千年”。
起笔的点斜下出锋,顺势写点连横钩,动作连贯自然,体现行楷的流畅性。中间的三连横,可适当加快书写速度,且横画略带上扬弧度,增加灵动之感。撇捺要写得舒展,撇向左下方轻快撇出,捺画则向右下方舒展延伸,如舞者舒展身姿,展现出飘逸洒脱的韵味。#头条创作嘉年华#
作品通过翰林陈君的请求而书赠,具有文人交往与养生思想传播的双重意义。赵孟頫作为元代书画大家,其书法融合晋唐风骨,此作展现了他将实用内容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特点。
在笔者的记忆中,毛主席的书法,多表现出一种行草,或者是草书的形式,而伟人的行楷作品却是非常少见的,而为了满足大家的学习需要,今天就分享一幅伟人的行楷题字,相信,你看到后,也会感到震撼的。
“凡事都要先学会忍耐,忍耐最难,但是每一个都应该学着去忍耐”,这是笔者从毛主席写给陈毅元帅的这封信上所学习到的,忍耐也是一个基础,读懂毛主席的这封信,今后你的运气一定不会差!
我们常见的书信,很多都是伟人亲笔写给各个指挥官的电报手稿,而这些电报手稿上的字迹,基本上都是一种行草,或者是一种草书的形式,这种印象,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。